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专题栏目 > 三国文化>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时间:2017-03-14 12:19:17         来源:         作者: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
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如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如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
 

三、三国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好笑一阵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曹碾头”的传说相传,三国时候,曹操的人马驻在许昌城东许田一带。曹操叫百姓好好种地,还叫士兵帮助百姓种地,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粮食。一天,曹操来到许田东北的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头十几个粮仓堆满了谷子,就是没有碾,碾不出米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半月之内将粮仓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违者斩。军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兑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头上,总算把十盘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内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兴,领兵打仗取胜归来,又路过那个小村,百姓们都出来迎接他。曹操笑着说:“这就是为我曹操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谢父老乡亲们!”村上人为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曹碾头”。诗竹画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剑蜡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与关羽有关。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只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风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莲花河的传说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杆,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闪,老鳖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张潘娘娘冢的传说张潘西边有个大冢子,传说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张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张娘娘和潘娘娘是一个村的姑娘,她们心底善良,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年闹灾荒,人们没粮食吃,只好采桑葚儿充饥。一天,两位女子一同去采桑葚儿,避难的献帝刚好走到这里,见她们在采桑葚儿,就问她们有啥用,两个女子说可以充饥。献帝正饿得慌,就向她们要几颗尝尝。二女子见这个过路的饿得面黄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篮子里的桑葚儿尽着他吃,临走还让他捎许多路上吃。后来献帝大难过去,又回到朝中,经常想起那两个在自己落难时帮过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寻找,然后把她俩召进宫,让她俩教宫女们在御花园里栽桑养蚕。一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御花园的河边玩时,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这两个女子看见,急忙跳进河里救孩子,最后她俩都淹死了。献帝把她俩葬到张潘西边,垒了两个大冢子,并封她俩为娘娘。枣祗说媒曹操有个小姑,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找着婆家,因为她长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这天,一个叫枣祗的人,要求见曹丞相。枣祗见了丞相,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给曹姑说媒的。枣祗告诉曹操,许都城北有个叫迷瞪的青年,长得很漂亮,也很会说话,就是家里有些穷,只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两块),西地凉快(两块),莲花河滩凉快(两块)……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这时心里正为讨伐吕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贵重嫁妆,不必细说。曹姑三天回门,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诉苦,说媒人全是骗他的,迷瞪家徒四壁,连一分地也没有!枣祗立刻被传进丞相府,曹操厉声喝道:“大胆刁民,你可知罪?”枣祗说:“我无罪。我当时说迷瞪家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西地凉快,莲花河滩凉快,不是两块,你听错了。”“你犯了欺君之罪,还强词夺理,快把他推出去斩首!”刀斧手一拥而上,这时曹操却放声大笑说:“眼下我留你一条活路,并非你无罪,而是看你是个人才,你用啥来报效社稷?”枣祗不禁泪如泉涌,哭着说:“眼下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饥死者不计其数。迷瞪本也是个世宦之家,父亲死于战乱之中,从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无粮,国将难保,丞相思贤若渴,何不组织灾民垦荒屯田,奖励百姓多多耕织,这样方可国泰民安。”曹操听后可高兴了,说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们议议。最后考虑再三,认为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很快便颁布了屯田令。呼佗村三国时,曹操的家乡安微亳州出了神医,名叫华佗。后来,华佗来到许昌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史书称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如神”,就是说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办法要把他长期留在身边,可华佗就是不答应。一天,他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头。曹操派人去亳州华佗家察看,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这下惹怒了曹操,当即派人把他抓回来,监禁在许都狱中(今许昌东北隅,后人称为“华佗角”)。华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往许都寻找丈夫。一天,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村民得知眼前这母女就是华佗的妻子时,无不失声痛哭。村民告诉她,华佗被曹操囚禁,在狱中被砍掉一只右脚和一只左臂。狱卒梁亭见状,决心救他逃走,备了一只小船,让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开追兵逃命。不料,当船行到白马坡时,华佗因流血过多而死。成千群众闻讯赶来,悲痛万分,把他埋在村头。好心的村民把华佗的妻女带到华佗墓前,华佗妻子伏在华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来,因为哭字不吉利,人们又改称“呼佗村”。华佗槐许昌县张潘乡营王村头,长着一棵已有一千多年的古槐树,俗称华佗槐。建安五年,营王村流行瘟疫,凡是传染上的人,就发高烧不止,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当时少医缺药,疫情越来越严重,有的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这生死关头,神医华佗由许都步行来到营王村,给大家防疫治病。由于村上患病的人多,无法逐一登门,只好在这棵大槐树下,设医摊与大家诊病。一时间,村上的病人云集在槐树下,求华佗看病。华佗对来的病人逐人诊脉、观察五官、看气色查病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流行性伤寒病。他说要想治好病,必须除寒消炎,并告诉大家“槐树是个宝,槐叶槐皮槐豆离不了,煎汤喝了病就好。” 华佗一走,大家纷纷爬到这棵槐树上采槐叶、摘槐豆。数月后,凡是喝了槐叶汤和槐豆茶,吃了槐油炸饼的病人,病都好了。槐树能治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村,附近的人们都到这棵槐树下烧香祈祷,取药治病。说来也奇,这棵老槐树身上渐渐长出一个大包,像人头一样,五官分明,有鼻子有眼有嘴,颇似华佗。后来,在头像下边又长出一枝,这一枝又分出五个小杈,活像一只巨手。远远望去,就像华佗坐在那里给人诊病。“华佗槐”由此而得名,在群众中叫开了。三请荀彧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千古美谈。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已有“三顾”之举,不过他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许昌的荀彧。东汉末年,曹操的兵马在山东壮大起来后,他瞧着兵多将广的阵势,满心欢喜。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只有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不行,还须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谋划策。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他一拍额头,上了泰山,请教老和尚去了。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镜,听了曹操的意思,啥也没说,给了他一个锦囊,上写“遇怒则拆”四字。曹操也没多问,揣好锦囊下了山。不久,曹操率大军进入中原。经过许昌时,他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命大军安营扎寨。他把中军帐设在许昌城北门外的一个庙里,号令士兵不得骚扰地方。可他没想到不少新招来的士兵野性未改,连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带兵抢掠商家和百姓。一时间,许昌城被闹得鸡飞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却蒙在鼓里,全不知晓。这天,曹仁急火火地进了中军帐,手握一张帖子呈给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许下来了曹孟德,千家万户齐遭灾。丧失民意如鼠辈,总有一日难过街!”下边的落款是“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冲顶:“这荀彧是何等人?不严惩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许昌就难以立足!”刚要命曹仁去查寻捉拿,猛然想起泰山老僧“遇怒则拆”的锦囊,赶紧找出来拆看。看毕,“嗨”的一声,庆幸没有鲁莽行事。原来囊中装有一帖,上书“写帖斥骂你者,即是欲求之贤人奇士也”。曹操转怒为喜,激动得连声说道:“贤人有了,贤人有了!”那么,这个大胆责骂曹操的荀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荀彧在中原可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学问家,他早有出山干一番事业的心意,苦于没有机会,未遇明主。这次曹操统率大军来到许昌,他想投奔,可对曹操不了解,对自己能不能得到重用不摸底。恰好得知曹仁领兵抢掠商家和百姓,他便灵机一动,借此事责骂曹操,以试探曹操的态度。曹仁先见曹操怒不可遏,又见曹操喜上眉梢,情绪骤变,感到无法理解。接着,曹操吩咐他快去备份丰厚礼品,要他陪同立即去请那个写帖子的人,曹仁更是莫名其妙。时值寒冬腊月,朔风如刀。陪行的曹仁心里直嘀咕:人家骂了你,你倒带厚礼去请人家,这叫什么事呢?二人打听着,七拐八拐,找到聚魁街荀彧的住宅,没料到竟是“铁将军”把门。曹仁乐了,心想:人不在该返回了吧?可瞅瞅曹操,竟恭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他也只好恭立等待。过了许久,不见有人回来,曹仁实在冻得忍耐不住了,就想砸开门进去看个究竟,马上遭到曹操的严厉喝斥。又恭候了一个时辰,曹操的胡须上都结了冰,心想今日人家可能不回来了,只得扫兴而归。过了几天,曹操又让曹仁带上礼品,两人一同再次去请荀彧。这次又很令人扫兴,荀彧仍没在家。曹操一如前次,恭立等候。不巧,天空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很快埋住了曹操和曹仁的脚背,等有一个多时辰他们的脚都冻僵了看看仍没人回来只好又一次怏怏而返。曹操走后有人将来人的相貌和情形告诉了荀彧,荀彧听了只是点点头说:“知道了。”此后曹操一直忙于军务脱不开身未能再请荀彧。转眼到了次年二月。清明节这天荀彧携带纸马供品只身来到城东祖坟扫墓。他摆好供品点燃纸马跪下磕头时忽觉身后不远处也有人在磕头不由心中一怔暗想:他又来了!但仍装作不知头也不回。磕罢头他立起身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盯着坟默不作声。这时他感觉身后那人已站起身伫立在不远处。荀彧约摸时间不短了再不能不回头了于是回头一瞧果见那人与所听到的拜访他的那个人相貌无二:一身锦服美髯飘胸……他故意问道:“你是何人?来此作甚?”那人打躬施礼道:“荀公金安!吾乃谯郡曹孟德曾几次到府上恭请先生怎奈孟德福薄均未能见。今料荀公定到祖茔致祭便再次来请实已恭候多时不敢打扰。”荀彧听后不觉心中发热面上却淡淡一笑:“荀彧乃山野村夫学疏才浅不懂治国安邦道理。曹公你请错人了。”曹操急忙又打躬施礼道:“谁不知您胸藏经天纬地之才腹隐安邦定国之谋荀公何必谦辞?孟德决心已下非先生不请。”边说边又一躬身。荀彧说:“曹公不恨我骂你吗?”曹操连连摇头:“荀公指帖子吗?骂得有理.孟德治军不严该当如此。”荀彧终于点头答应出山。曹操大喜即请荀彧去军帐一叙。荀 彧推说患有腿疾行动困难.曹操立即伏身请荀彧上背他要把荀 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气便伏到曹操的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亲自牵过马来扶荀彧上了马。自此以后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寝同舍终日形影不离。从曹操兖州平乱、西迎献帝、官渡大捷到平定冀州……举凡军国大事荀彧都提出过人的建议尤其在战胜袁绍集团的战役中他的计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曹操称其为“大贤君子”数次上表为其加官晋爵。曹操纳言曹操在许昌时经常领兵到许田打猎。有一次士兵们将一群鹿赶到河滩曹操在马上拈弓搭箭射向鹿群。弓响箭落两只鹿应声倒在地上。士兵们一片喝彩曹操也为一箭射死两只鹿感到高兴不禁捻须仰天长笑。曹操笑声没落从荆棘丛中钻出一个壮士上前深施一礼说:“丞相在上那公鹿是我射中的请还我。”曹操很扫兴白了壮士一眼说:“有何证据?”壮士说:“鹿脖子上有箭。”曹操命人将公鹿抬来验箭。哪知曹操的部下为了讨好曹操早把箭拔了。曹操见鹿脖子上没有箭脸阴沉下来:“壮士箭在哪里?”“哼!人说曹丞相是非分明却原来如此。”那壮士冷冷说了一句转身扬长而去。曹操回许都以后特意设了一箭射二鹿的庆功宴。宴席上听到的是一片恭维声。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把父亲和那壮士争鹿的事说给母亲听。曹操的妻子卞氏深知曹操的禀性她忧心成疾茶不思饭不想一日瘦似一日。曹操见妻子生了病传来名医为她诊治。卞氏一不叫诊脉二不服药说自己并没有病。曹植告诉父亲说母亲得的是心病心病得用心药治呀!曹操再三向妻子恳求,问她有啥心事。曹妻还是哑巴进庙门——一言不发。曹操急了,将袍子一撩跪在地上说:“你要再不言语,我可就跪着不起来了。” 曹妻见他心诚意切,就开门见山说:“你能一箭射二鹿吗?没看见那箭一支是从鹿脖子穿过去的,而另一支是从鹿背下穿过去的?” 我也不相信,可部下都这么说,弄得我骑虎难下呀!”  “你呀!”曹妻责备地说,“你可知道要天下人对起你,你必须先对得起天下人。这样欺世盗名,还摆庆贺宴,咋能得到民心呢?”曹妻一番话,说得曹操口服心服。他亲率部下去找那位射鹿的壮士陪情。可那壮士对曹操的行为太不满,早隐姓埋名过安逸日子去了。曹操为改正自己的过错,就在争鹿的地方筑了个土台,取名纳谏台。自此,曹操善纳人言,遇事总以谦虚的态度与属下商量,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启发众人畅所欲言。有时属下意见尖锐,曹操开始听不进去,而一旦被说服,则又愉快地接受;有时曹操固执已见,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便主动作自我批评,向当事者诚恳致歉,能改正的及时改正,所以属下都愿意向他出谋献策。曹操学驴叫曹操在许都的二十五年间,打破了两汉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陈腐用人制度,开创了一代用人新风,使天下许多智能之士云集许都。“建安七子”就是其智囊集团中的重要成员。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且不说王粲的理财才能,只说他的文章写得就很有特色。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他写了题为《七哀诗》的五言诗,真实地描绘了长安附近的惨状;他的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留芳于世。他在曹操手下,参与开创了“建安文学”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文学自觉”的新时代。后人将他和曹植相提并论,合称“曹王”。王粲有一怪癖:喜闻驴鸣。一旦闲暇,他便游览城郊四野,穿阡越陌,寻闻驴儿嘶鸣,一饱耳福为快。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病逝,曹操非常悲伤,赐厚葬之。王粲葬后七日,曹操仍悲伤不已,命文武百官素服相随,与他一起去王粲墓前祭奠。曹操率文武百官,文不乘轿,武不骑马,徒步来到王粲墓地,隆重地举行祭奠仪式。祭奠完毕,曹操哭诉道:“仲宣(王粲字)贤弟,为兄看你来了,你为啥这么早就遗我而去,我真舍不得你呀!”曹操说完又哭,哭完又说:“贤弟呀,我知道你生前喜闻驴鸣,今天,为兄我为你学几声驴鸣,你可要听着哪。”说完,只见曹操绕着王粲的坟墓转了三周,每转一周学驴嘶鸣一声。学完驴鸣,曹操忍不住大放悲声。众文武官员见状无不悲伤,也都学曹操的样子,绕王粲的坟墓转了三周,并学驴嘶鸣三声。曹操学驴嘶鸣,名为吊唁死者,实给生者看罢了。由于曹操大力招纳人才,礼贤下士,许多文臣给他出了不少良策,许多武将为他血洒疆场。他先后起兵讨董卓,灭袁术、袁绍,挟天子令诸侯,成为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春秋楼建造秘闻关羽保护二位皇嫂到许都后,曹操为了笼络住关羽,把他长期留在自己身边,打算专门为他造一座别致的阁楼,供他读《春秋》与安歇。曹操下令召来许都的能工巧匠,精心绘图制样。可一个月过去了,连一个图样他也没有看上。后来,曹操急了,又下令限期三天,再绘制不出满意的图样来,定斩不饶!几位工匠不敢怠慢,人人提心吊胆,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可是绘来绘去,也绘制不出一个满意的图样。工匠们正在犯愁为难时,外面来了位老汉,自称也是工匠,说是到这儿找点活儿干,好养家糊口。有个工匠没好气地说:“去去!别忙上加乱啦!”也有工匠客气地对他说:“要说亲不亲,咱也是同行哩,不过俺们正为绘不出图样发愁,误了期限就要杀头哇!您老就先到别处去找活去吧!”那老汉哈哈笑道:“伙计,这绘图制样我能不能帮点忙呢?”那个没好气的工匠忙说:“好呀!”说着随手把图纸和笔扔给老汉。不料,那沾了墨汁的笔一下子扔在老汉的衣衫上,老汉扭头不见了。转眼间,两天过去了,图样还是没有绘制出来,工匠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正在他们愁眉不展时,有人发现那天扔给老汉的图纸上似乎写着什么,细看是一行小字:“有事带纹银五两,前来福禄客栈寻鲁人。”有人说他一个外地老头,能有啥能耐?也有人说:“有病乱投医,咱不妨去拜访一下,说不定还能碰上位高手呢!”于是工匠们便带着大伙凑的银子,到城里鲁班庙附近寻到福禄客栈。掌柜说客栈里确实住过这么一位老汉,不过人已经走了。“走了?”大家后悔迟来一步。掌柜说:“师傅别慌,那老汉临走时交待,他走后会有人替他交住店钱,然后把一件东西交给付钱人。”工匠们心想,这老头还真会算。掌柜还告诉他们,那位老汉人挺古怪,成天关住门,也不知捣鼓些啥。工匠们与掌柜说话间来到老汉住过的客房,发现床上留有一包袱。打开一看,一下子心凉半截,原来是一截破圆木料!工匠们气得把包袱往床上一扔。也就在这功夫,他们发现从圆木料上呼拉拉掉下几片碎木片,仔细看,里面竟是一座阁楼模型。于是,他们重新把圆木料复原,把银子交给掌柜后,兴冲冲地赶回去。这天限期已到,几位工匠来到丞相府,亲手把那个包袱交给曹操。曹操打开包袱,发现里边原来包着一截圆木料,气就不打一处来,嘴里喝道:“来人!把他们推出去斩首!”啪的一声把那木料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摔,那几片碎木片落下来,现出一座巍峨楼阁模型。曹操一下子看呆了,忙命人把几位工匠带了回来。曹操仔细看那楼阁,只见它层层四角挑悬,阁楼的每门窗都能推拉自如,真是神工鬼斧一般!曹操高兴极了,赏赐了几位工匠,并命工匠按此图样施工,不得有误。工匠们高高兴兴地走出丞相府,异口同声地说一定酬谢那位鲁恩人。可是他们四处打听,也无人知道这“鲁人”是何人,住在何处。于是,他们只好来到鲁班庙,烧香还愿。这时,有人无意之中发现鲁班神像衣衫上竟沾有墨迹,观其面相,与那个“鲁人”差不多,这才恍然大悟,庆幸遇到了鲁班师爷显灵。工匠们慌忙跪拜鲁班,谢鲁班帮他们度过了难关。不久,楼阁就造好了,曹操给它取名叫“春秋楼”。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如:“五色棒”、“藏兵洞”、“张飞审锅”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经久不衰。
 

四、三国民俗三国文化在许昌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曹操的战略思想、关羽的仁义风范等三国文化,已融入许昌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讲三国故事,读三国书,挂三国画,以三国的人和事类比生活中的人和事,是许昌人平常日子中的底色。许昌人在正式的酒席中,入席者一定要先碰三杯,酒席才算正式开始,寓“桃园三结义”之意,以示真诚。酒桌上划拳,喊到“三”,一定是喊成“三桃园”。许昌的企业、学校、商标多喜采用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词语命名,如“三国大酒店”、“建安中学”和“春秋酒”等。新建街巷与三国相关联的街名众多,如建安大道、魏文路、灞陵路等。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鄢陵县还有“任营”、“前营”、“后营”的村庄名,均为三国时期,曹操军营的驻扎地。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陈曹”地名等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散布在田野之中的三国遗迹,还有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些村名,潜移默化影响着许昌人的生活,在个别地方痕迹更浓一些。例如华陀墓每年清明都有一支李姓后人前往祭奠。相传华陀之妻携女寻夫,哭死在华陀墓前之后,华佗的女儿就出嫁到当地一李姓之家,从此开始了这支李姓祭奠华陀的习俗。还有,在许昌城东20公里有一个郗庄村,郗庄村东有一村叫韩庄。这两个村子世代不通婚,仇是在三国时期结下的。郗庄是汉御史大夫郗虑的原籍,现村东有郗虑墓。郗虑与中护军韩浩为好友,郗虑与汉献帝密谋曹操,被韩浩告发,郗虑被曹操家灭九族,挖地三尺,现郗庄村的一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抄家时所挖。韩庄为中护军韩浩原籍,从此后两村世代为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郗庄、韩庄两个村庄似乎仍未走出千年之前往事的阴影,笑不起来。与《三国演义》“抑曹尊刘”的观念不同,许昌百姓对曹操的谋略和才智是认可的,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文武双全,在当时无人能比。他们对刘备,看法反倒是有些保留。流传于民间的许多说法,都是讽刺刘备的。如果谁没有能力了,谁爱哭了,大家都会说:“啥本事,就会哭,哭得跟刘备似的”。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人们又会拿刘备的儿子刘禅作比:“真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就连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也都是充满了讽刺色彩,如“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等。许昌人对于关羽和张飞的尊敬是华人世界中共同的,许昌关帝庙和张公祠香火都很旺盛。2000年4月、2001年10月许昌分别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关公文化节。参加文化节的有来自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专家和知名人士,有来自湖北、江苏、山西、福建和河南各地市的文化、文物、旅游、新闻出版界的领导、专家等,盛况空前。
 

五、三国文物保护和三国文化研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均甚重视地上地下文物的管理和保护。
        仅2004年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就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继承发扬三国文化传统,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许昌市正在打造、策划定案和拟建与三国文化有关的景区、景点:在原址重建曹丞相府,在汉魏遗址上新建“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在许昌、长葛城市发展带上的尚集北新建大型主题公园“曹魏三国苑”和以华佗墓为主体新建华佗康体养生园等。此外还在城区护城河内、灞陵桥和张飞庙拟建“魏都风情区”、“汉魏皇家园林”和“汉魏官驿”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纷纷挣脱出扬刘贬曹旧有观念的束缚,公允正确地评价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使得三国文化在许昌焕发前所未有的光彩。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的三国文化在许昌延续着发展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三国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和普及。除本地高校和部分专业人员坚持研究并不定期地发布研究成果和交流经验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许昌市陆续成立了一些民间社团组织研究三国文化,如“三国文化研究会”、“建安文学研究会”和“关公文化协会”等。有的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全面研究,有的侧重于某些方面,亦有就某人某事作专题研究。这些社团组织成立后曾举办过全国全省或本市的研讨和考察活动,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许昌建都1800年暨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这两次会议除省市参会人员外,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约百余人到会,影响空前。为了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把许昌和许昌的三国文化介绍给海内外观众,许昌还陆续与中央电视台《纵横三国》、《古今三国》、《三国故地行》、《华夏掠影》和《神州风采》等专栏、专题剧组联合摄制了有关许昌三国文化研究及其成果的电视节目。 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出版了一批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图书。这些图书多由三国文化研究机构或研究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编撰。有的是科研成果文章,有的是资料性较强的工具书,有的是游记、散文集,如《许昌三国大观》、《三国文化概览》和《三国胜迹神游》等。更有人将三国文化引入餐饮,菜肴领域,且取得了可喜成果,如出版有《三国菜谱》和《三国食话》等。 许昌还有利用网站开展三国文化研究的。“关公网”就是一位关姓后裔个人创办的。关公网是以纪念关公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网站。它及时准确而全面地宣传海内外关公文化活动,介绍海内外关公敬仰者和关氏后人在弘扬祖德、敦亲睦族等方面的事迹和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经济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此网站创办以来,主持操办了几次大型活动,其影响日益增强。 许昌市亦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和纪念地之一。除“天下许氏出许昌”的许姓外,还有钟、陈、方、葛、甘、华姓氏之根也深植于许昌。据考钟繇是钟姓始祖钟接的十二代传人之一。颍川长社钟氏,上承殷周,下启隋唐,鼎盛于三国曹魏时期。如今长葛老城遗存有钟繇墓和钟繇洗砚池等。1991年5月海外钟氏宗亲团一行数十人曾走长葛寻根祭祖。另许氏、陈氏和方氏亦都有类似活动。 人类的历史,延续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因不断的创造而辉煌。古城许昌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三国文化底蕴丰厚,三国文化流传广泛、深远。数十年来,许昌三国时期的地上地面文物得以科学保护,对三国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抢救工作。总之三国文化在许昌得以传承和延续,三国文化在许昌改革开放中得以发扬光大。希望能通过对许昌“三国文化之乡”的命名,进一步推动对三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便繁荣许昌经济,发展许昌文化事业。 



Copyright 2010-2022 许昌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技术维护:许昌市图书馆技术部 技术部电话:0374-2961970

流通部电话:0374-2961939 期刊部电话:0374-2961982 少儿部电话:0374-2961928 读者服务处:0374-2961925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赵湾路

技术支持:许昌信息港 豫ICP备11032596号